1编号:19527题型:解答题测试正确率:0%

(2008南通)如图所示,已知双曲线与直线相交于A,B两点.第一象限上的点M(m,n)(在A点左侧)是双曲线上的动点.过点B作BD∥y轴交x轴于点D.过N(0,-n)作NC∥x轴交双曲线于点E,交BD于点C.

(1)若点D的坐标是(-8,0),求A,B两点的坐标及k的值;
(2)若B是CD的中点,四边形OBCE的面积为4,求直线CM的解析式;
(3)设直线AM,BM分别与y轴相交于P,Q两点,且MA=pMP,MB=qMQ,求p-q的值.

2编号:19526题型:解答题测试正确率:0%

(2011金华)如图,将一块直角三角板OAB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,B(2,0),∠AOB=60°,点A在第一象限,过点A的双曲线为.在x轴上取一点P,过点P作直线OA的垂线l,以直线l为对称轴,线段OB经轴对称变换后的像是O′B′.(1)当点O´与点A重合时,点P的坐标是(   );(2)设P(t,0),当O′B′与双曲线有交点时,t的取值范围是().

3编号:19479题型:解答题测试正确率:0%

(2012山东)如图,一次函数的图象与坐标轴分别交于A、B两点,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象限的交点为C,CD⊥x轴,垂足为D,若OB=2,OD=4,△AOB的面积为1.
(1)求一次函数与反比例的解析式;
(2)直接写出的解集.

4编号:19478题型:解答题测试正确率:0%

(2009兰州)如图,已知A(-4,n),B(2,-4)是一次函数y=kx+b的图象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两个交点.

(1)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;
(2)求直线AB与x轴的交点C的坐标及△AOB的面积;
(3)求方程的解;
(4)求不等式的解集.

5编号:16817题型:解答题测试正确率:56.7%

据有关资料介绍:将贝壳(主要成分是碳酸钙)灼烧后与草木灰(主要成分是碳酸钾)在水中作用,可以得到氢氧化钾。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们为了制取氢氧化钾,将少量碳酸钙充分灼烧后的固体放入烧杯中,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10%的碳酸钾溶液,充分反应冷却后过滤、洗涤得到固体A和溶液B,操作步骤如图所示。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:

【提出问题1】固体A中的成分是什么?
【猜想与假设】甲同学:只有CaCO3
乙同学:CaCO3和Ca(OH)2
【实验与探究】甲、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,分别进行了实验:

【反思与评价】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,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,理由是(2) 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;而乙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他的猜想,因此小组同学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。
【提出问题2】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?
【猜想与假设】丙同学:KOH、K2CO3
丁同学:KOH和Ca(OH)2
【表达与交流】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,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(3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同学猜想正确,理由是(4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。为了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钾,需要向溶液B中滴加适量的一种溶液,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(5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,小组同学通过相应的实验操作最终制得了氢氧化钾。

6编号:16816题型:解答题测试正确率:55.43%

(2011南京)电解水实验可以确定水的组成。甲、乙、丙三位同学对电解水后液体的酸碱性进行探究。
【提出问题】电解水后的液体一定呈中性吗?
  【查阅资料】
   图Ⅰ所示装置可用于电解水实验;
   硫酸钠可增强水的导电性,硫酸钠溶液呈中性。

【实验与讨论】
   三位同学分别向U形管中加入含有酚酞的硫酸钠溶液,接通直流电,观察现象,电解一段时间后,断开电源。
(1)实验中发现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迅速变红,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仍为无色,乙同学用pH试纸测定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,pH小于7。说明管①电极附近的溶液呈           性,管②电极附近的溶液呈           性。(填“酸”、“碱”或“中”)
(2)甲同学将实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Ⅱ所示倒入烧杯中,发现红色立刻消失。
乙同学、丙同学将试验后U形管中的溶液按图Ⅲ所示分别倒入烧杯中,发现红色不完全消失。
    经讨论与分析,乙、丙同学的试验中溶液的红色不消失,原因可能是酸          

(3)甲、乙、丙同学分别用蒸馏水洗涤U形管、碳棒等,再将洗涤液倒入自己实验的烧杯中,观察现象:
     甲同学的溶液仍为无色。
     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仍不消失。
     丙同学的溶液中红色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。
(4)甲、乙、丙同学分析了实验现象,为确定溶液的酸碱性,又进行下列实验:
    甲同学用           来测定溶液,原因是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乙同学向溶液中滴加           ,使溶液中红色刚好褪去。因为造成(3)中溶液的红色仍不消失的原因是          
【解释与结论】
    用硫酸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时,电解后溶液混合均匀,呈中性。
【交流与反思】
 甲同学取55 g质量分数为2%的硫酸钠溶液进行电解,消耗了5 g水,则电解后硫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。
    甲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NaOH增强水的导电性,电解后溶液的碱性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 乙同学的老师上课时用H2SO4增强水的导电性,电解后溶液的酸性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。

7编号:16815题型:解答题测试正确率:0%

葡萄糖是生命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。
【提出问题】葡萄糖完全燃烧的产物是CO2和H2O,由此能否证明葡萄糖是只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物?
【实验设计】为了确定葡萄糖的元素组成,某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(其中浓硫酸、无水CaCl2均为常用干燥剂,部分固定装置省略)。

(1)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  。
(2)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 。
(3)装置C处氧化铜的作用是———————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【方案评价】
(1)用充有空气的储气球代替装置A,是否更有利于实验的进行?       (填“是”或“否”),原因是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(2)装置C处葡萄糖燃烧的设计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至少1条)。
【数据处理】下表是同学们填写的实验报告,请你帮助完成。

【讨论交流】为了尽量减少误差:
(1)该实验在进行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1条)
(2)从定量实验的角度看,该实验是否可进一步改进?请简要写出一个改进意见: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。

8编号:16814题型:解答题测试正确率:59.1%

小立在家洗衣服时,发现一瓶刚过期的漂白液,对漂白液的漂白原理和该漂白液是否还有漂白作用产生了疑问。于是将其带到学校,在老师的指导下,与小组同学一起展开探究。
  【查阅资料】
1.制取漂白液的原理:Cl2+2NaOH=NaClO+NaCl+H2O,其有效成分是NaClO;
2.漂白液的漂白原理:
NaClO在空气中很快发生反应:2NaClO+H2O+CO2==Na2CO3+2HClO生成的HClO能使有色布条(含有机色素)褪色;
3.HClO不稳定,易分解,分解后丧失漂白作用。
  【提出问题】刚过期的漂白液是否失效?
  【实验探究】该小组的实验报告如下:


小组同学对失效后漂白液的主要成分很感兴趣,纷纷提出猜想并作进一步探究。
  【提出猜想】小立猜想有:NaCl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小英猜想有:NaCl、Na2CO3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小洁猜想有:NaCl、Na2CO3、NaOH
  【设计方案】
小组同学经过讨论,认为用足量的稀盐酸就可以验证           的猜想成立。
为验证另两位同学的猜想,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:


最后,他们综合小组同学的设计,经实验得出了结论。

9编号:15797题型:解答题测试正确率:57.71%

图甲是一个水桶模型示意图,水桶提手结构的平面图是轴对称图形.当点O到BC(或DE)的距离大于或等于⊙O的半径时(⊙O是桶口所在圆,半径为OA),提手才能从图甲的位置转到图乙的位置,这样的提手才合格.现用金属材料做了一个水桶提手(如图丙A-B-C-D-E-F,C-D是,其余是线段),O是AF的中点,桶口直径AF=34cm,AB=FE=5cm,∠ABC=∠FED=149°.请通过计算判断这个水桶提手是否合格.(参考数据:≈17.72,tan73.6°≈3.40,sin75.4°≈0.97.)     

10编号:15796题型:解答题测试正确率:57.71%

如图1、2,图1是一个小朋友玩“滚铁环”的游戏,铁环是圆形的,铁环向前滚动时,铁环钩保持与铁环相切.将这个游戏抽象为数学问题,如图2.已知铁环的半径为5个单位(每个单位为5cm),设铁环中心为O,铁环钩与铁环相切点为M,铁环与地面接触点为A,∠MOA=α,且sinα=.(1)求点M离地面AC的高度BM(单位:厘米);(2)设人站立点C与点A的水平距离AC等于11个单位,求铁环钩MF的长度(单位:厘米).